数据结构-线性表顺序存储结构
线性表
线性表是一种典型的线性结构。其基本特点是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是有序且是有限的。在这种结构中:
① 存在一个唯一的被称为“第一个”的数据元素;
② 存在一个唯一的被称为“最后一个”的数据元素;
③ 除第一个元素外,每个元素均有唯一一个直接前驱;
④ 除最后一个元素外,每个元素均有唯一一个直接后继。
线性表(Linear List) :是由n(n≧0)个数据元素(结点)a1,a2, …an组成的有限序列。该序列中的所有结点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。 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 ai 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随具体应用的不同而不同。在线性表的定义中,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表示符号,它可以是一个数字、一个字符串或一个记录。
线性表逻辑结构
◆ 线性表中的结点可以是单值元素(每个元素只有一个数据项) 。
例1: 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字母表:
(A,B,C、…、Z)
例2 : 某校从1978年到1983年各种型号的计算机拥有量的变化情况,用线性表的形式给出:
(6,17,28,50,92,188)
例3 : 一副扑克的点数
(2,3,4,…,J,Q,K,A)
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是各种各样的,但同一线性表必定具有相同的特性,即属同一数据对象。相邻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序偶关系。将非空的线性表记作:
(a1,a2,…an)
a1 (无前驱)称为线性表的第一个(首)结点,
an (无后继)称为线性表的最后一个(尾)结点。
当n=0时,称为空表。
a1,a2,…ai-1都是ai(2 ≤ i ≤ n)的前驱,其中ai-1是ai的直接前驱;
ai+1,ai+2,…an都是ai(1≤i ≤ n-1)的后继,其中ai+1是ai的直接后继。
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
##
顺序存储 :把线性表的结点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里。用这种方法存储的线性表简称顺序表。
顺序存储的线性表的特点:
◆ 线性表的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一致;
◆ 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以元素在计算机内“物理位置相邻”来体现。
在高级语言(如C语言)环境下:数组具有随机存取的特性,因此,借助数组来描述顺序表。
除了用数组来存储线性表的元素之外,顺序表还应该有表示线性表的长度属性,所以用结构类型来定义顺序表类型。
#define OK 1
#define ERROR -1
#define MAX_SIZE 100
typedef int Status ;
typedef int ElemType ;
typedef struct sqlist
{ ElemType *Elem_array ;
int length;
} SqList ;
顺序表的基本操作
顺序存储结构中,很容易实现线性表的一些操作:初始化、赋值、查找、修改、插入、删除、求长度等。
以下将对几种主要的操作进行讨论
顺序线性表初始化
Status Init_SqList( SqList *L ) //新建一张名为L的空表
{ L->elem_array=( ElemType * )malloc(MAX_SIZE*sizeof( ElemType ) ) ;
if ( !L -> elem_array ) return ERROR ; //如果返回空指针,则表示分配失败
else { L->length= 0 ; return OK ; }
顺序线性表结点的插入
在线性表 L= (a1,…a i-1,ai, ai+1,…,an) 中的第i(1≦i≦n+1)个位置上插入一个新结点e,使其成为线性表: L=(a1,…a i-1,e,ai,ai+1,…,an)
若i=n+1,则表示将元素插入到表最后位置
实现步骤
(1) 将线性表L中的第i个至第n个结点后移一个位置。
(2) 将结点e插入到结点ai-1之后。
(3) 线性表长度加1。
插入算法思想
若i=n+1,则将x插入到表尾;
若表长度n<0或插入位置不适当,则输出错误信息,并返回-1;
当1<=i<=n时,则从表尾开始到第i个依次向后移动一个位置(共需移动n-i+1个数据元素。
最后将e存入L->Elem_array[i]中,表长n增1插入成功,函数返回值为1。
算法实现
Status Insert_SqList(Sqlist *L,int i ,ElemType e)
{ int j ;
if ( i<1||i>L->length+1) return ERROR ;
if (L->length>=MAX_SIZE)
{ printf(“线性表溢出!\n”); return ERROR ; }
for ( j = L->length-1; j >=i-1; --j )
L->Elem_array[j+1]=L->Elem_array[j];
/* i-1位置以后的所有结点后移 */
L->Elem_array[ i-1 ]=e; /* 在第i个位置插入结点 */
L->length++ ;
return OK ;
}
在线性表L中的第i个位置插入新结点,其时间主要耗费在表中结点的移动操作上,因此,可用结点的移动来估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。
若i=1,需移动全部n个结点(最坏:O(n))
若i=n+1(在表尾插入),无需用移动结点。(最好O(1))
设在线性表L中的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结点的概率为Pi,不失一般性,设插入各个位置的概率相等,则Pi=1/(n+1),而插入时移动结点的次数为n-i+1。
顺序线性表结点的删除
在线性表 L=(a1,…a i-1,ai, ai+1,…,an) 中删除结点ai(1≦i≦n),使其成为线性表: L= (a1,…ai-1,ai+1,…,an)
实现步骤
(1) 将线性表L中的第i+1个至第n个结点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。
(2) 线性表长度减1。
删除算法思想
若表长度n<=0或删除位置不适当,则输出错误信息,并返回-1;
若i=n,只需删除尾结点,不用移动结点;
当1<=i
删除算法实现
ElemType Delete_SqList(Sqlist *L,int i)
{ int k ; ElemType x ;
if (L->length==0)
{ printf(“线性表L为空!\n”); return ERROR; }
else if ( i<1||i>L->length )
{ printf(“要删除的数据元素不存在!\n”) ;
return ERROR ; }
else { x=L->Elem_array[i-1] ; /*保存第i个结点的值*/
for ( k=i ; k<=L->length-1 ; k++)
L->Elem_array[k-1]=L->Elem_array[k];
/* i+1位置以后的所有结点前移 */
L->length--; return (x);
}
}
顺序线性表的查找定位删除
在线性表 L= (a1,a2,…,an) 中删除值为x的第一个结点。
实现步骤
(1) 在线性表L中查找值为x的第一个数据元素。
(2) 将从找到的位置至最后一个结点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。
(3) 线性表长度减1。
算法描述
Status Locate_Delete_SqList(Sqlist *L,ElemType x)
/* 删除线性表L中值为x的第一个结点 */
{ int i=0 , k ;
while (i<L->length) /*查找值为x的第一个结点*/
{ if (L->Elem_array[i]!=x ) i++ ;
else // 找到!
{ for ( k=i+1; k< L->length; k++)
L->Elem_array[k-1]=L->Elem_array[k];
L->length--; break ; //跳出while循环
}
}
if (i>L->length)
{ printf(“要删除的数据元素不存在!\n”) ;
return ERROR ; }
return OK;
}
时间复杂度分析
时间主要耗费在数据元素的比较和移动操作上。
首先,在线性表L中查找值为x的结点是否存在;
其次,若值为x的结点存在,且在线性表L中的位置为i ,则在线性表L中删除第i个元素。
设在线性表L删除数据元素概率为Pi,不失一般性,设各个位置是等概率,则Pi=1/n。
◆ 比较的平均次数: Ecompare=∑pi*i (1≦i≦n)
∴ Ecompare=(n+1)/2 。
◆ 删除时平均移动次数:Edelete=∑pi*(n-i) (1≦i≦n)
∴ Edelete=(n-1)/2 。
平均时间复杂度:Ecompare+Edelete=n ,即为O(n)